(中华报道新闻通讯社 记者凌利平)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不平静的 2020 年的开年, 许多人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感受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比如呼吸,比如阳光,比如免疫力,从前都是稀松平常,当疫情袭来的时候,这些都成了奢侈品。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在与病毒争夺生命的历程中,更真实地体会到这些。
2020 年 5 月 20 日上午,广东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丽,职工服务部部长陈昭庆一行率队与爱心企业生命阳光(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慰问该院的援鄂和援外医务人员。疫情期间,素有呼吸领域“国家队”之称的广州医科大学在武汉、广州乃至境外的伊拉克,坚持一线奋战,在生死线上与病魔“抢人”,他们所做的,践行了“精诚为强,仁爱为本”的广医精神。
广一医副院长张挪富在慰问会上说,这次援鄂,是我们医务人员职责范围的工作, 大家称我们是英雄,说实在的,压力山大,我们只是换了地方治病而已。全国人民、武汉人民,还有我们的大后方省总工会,各级政府、党委给了我们很多关爱, 我们要尽快平静下来,武汉是过去了,尽量忘掉武汉,虽然忘不掉,想起武汉人到机场送我们那一幕……我们要带着这份对生命的珍重投入到广州的职责工作中。
张挪富一席话听得大家有些泪目。对援鄂、援外医务人员来说,武汉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故事仍在感动我们,让我们致敬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勇敢承担:是医生也是战士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既然选择了医学道路,就是时刻等待召唤的!”
17 年前,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医人喊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勇敢投入抗击“非典”疫情;17 年后,广医依然坚毅地将新冠病魔挡在自己面前,把呼吸领域“国家队”的力量带给了最危重的病人,坚守战“疫”的广医团队表示,“疫情不退,我们不撤!”张挪富在谈到武汉的抗疫经历时说:“作为医生,疫情当前要勇敢承担,不怕疾病,很多时候,因疾病的传染问题,容易与病人疏远,爱中断,治疗的连续性就不好。以他为领队的广东支援武汉协和西院 ICU 医疗队到达后,主动向院方提出接管ICU,并按院感要求火速完成对 ICU 的改造,随即开始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在广州,我们是接最重症的病人;在武汉,自然也要接最危重的病人。”该医疗队在武汉持续战斗超过 2 个月。广医一院奔赴武汉汉口的 5 名“战士”——陈爱兰、谢佳星、张建恒、彭红、李颖贤,在汉口医院克服了重重困难,抢救了很多病人,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健康归来。省总工会这次慰问,他们中的四人都到场了。
彭红,广医一院急诊科护士长。在 17 年前抗击非典时,她刚刚毕业的来到急诊科,初生牛犊不怕虎,跟着领导和老师们后面学,被前辈们的精神激励着。17 年后的除夕夜,当武汉疫情需要支援时,她义无反顾地主动报名了。
彭红在网络日志中写到:1 月 24 日除夕的下午,看到医院发出组建支援武汉医疗队的通知后,我毫不犹豫主动请缨,怕父母担心,就一直瞒着家人自己报名了。在去朋友家吃团年饭的路上,接到医院紧急出发的电话,马上掉头回家,匆忙收拾了点行李,就赶回了医院。
1 月 25 日凌晨 1:45 到达武汉机场,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天气很冷,寒风刺骨,温度仅有 5 度,大巴车载着我们,穿过高楼大厦,行驶在空无一人的街道。车上静悄悄的,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出发时虽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没人清楚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疫情爆发以来,汉口医院全院职工积极投入到抗疫大战中,他们早已不堪重负、身心疲惫,病区各项物资的安置,医疗垃圾的处置,院感防控优化,包括防护用品清洗消毒,都需要我们负责。
因为长头发更容易出汗,藏匿病毒,而且不方便穿防护服,为了更好的照料病人投入工作,爱美的我把自己的长发剪短了,特殊时期防护大于一切,没有防护就没有生命,自己活着帮助患者消灭病痛就是最大的胜利!彭红的日志是整个医疗队的缩影。一线医务人员,我们的勇士,是医生更像是战士。听到他们的分享,参与慰问的工会和爱心企业都很感动,大受鼓舞。
敬畏生命:精准,极致精准
生命保卫战,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专业的医疗技术。在技术上追求紧致,生命才焕发阳光。1 月 23 日,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桑岭,被选派参加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支援队,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成为此次疫情中广东最早奔赴湖北支援的医务人员。他出发前写下了一封宣战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一定赢!”
当天恰逢武汉“封城”首日,桑岭只身一人乘坐高铁从广州出发,因武汉交通管控,只能先到临近武汉的城市再转车,当晚 8 点才到达武汉。第二天一早,桑岭前往金银潭医院报到。此时的金银潭医院是全国关注的“焦点战场”,病例数量不断攀升,而且很多都是危重症患者。
回忆起最早到达金银潭医院时的场景,桑岭形容“感觉心态有点崩了”。因为起初一两个重症病例救治接连失败,让医护人员的信心备受打击。当时他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就是先救活一个 ICU 重症患者。让他欣慰的是,小目标很快实现了,而且救治率不断提高。截至 2 月 27 日,他负责管理的重症病区已收治危重型患者 60 多例,成功拔管患者有 4 例,转出重症病区的危重型患者 20 余例。
广医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爱兰,是该院第二批援汉医疗队队长、广东首批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也在除夕夜告别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奔赴汉口。她说:我们这个小分队派出的都是精兵强将,由 9 家单位组成,很多都是硕士导师、博士导师,到了那里,没有护工清洁工,打开水、收拾垃圾、派早餐中餐等等琐碎事都要做。
陈爱兰特别提到呼吸内科的专家谢佳星,他的那种追求极致精准的态度,给当地的医生留下深刻印象。由于汉口医院中心氧压不足,而改造系统并非易事——重症患者患者使用氧气罐、制氧机和面罩,有些需要改造。谢佳星不仅要改进更适合临床用的面罩,他还要亲自更换氧气罐,与张建恒医生,李颖贤护士一起搬运,每次更换新罐并送回旧罐,一趟至少需要两个人花费 15 分钟时间,十分耗费体力。他说,为了患者,我们不仅要精准,还要极致精准。
在汉口的这几位“战士”每天的工作紧张而忙碌,护目镜容易起雾,增加了工作难度。一般情况下,穿脱防护服需要 一 个小时,穿上防护服护士一般连续工作 4 个小时。防护服不透气,加上搬氧筒、拖地等等体力活,下班后衣服湿透,脸上布满了 N95 口罩、护目镜的压痕。陈爱兰说:我们每天都要工作 12 小时以上,我常常是晚上深夜 12 点才把一天的汇报交上去。但一切都是值得的。看着每天的死亡率在下降,病重人数逐步减少,患者入院率大幅下降,出院率大幅上升。这是作为医生感到最有价值的时候。
阳光大爱:难忘伊拉克的日日夜夜
医者仁心,仁心报国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遣志愿专家团队去伊拉克支援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来自广医一院的两名医疗专家随队出征。他们是重症医学科徐永昊、放射科专家陈淮,慰问活动现场,徐永昊医生没来,他又奔赴西藏了,有一个援藏的项目还需要他。陈淮医生跟我们回忆了在伊拉克的 52 天历程。
他和徐永昊 3 月 7 日跟随团队从广州飞赴巴格达。团队一共 7 人,在飞机上,他们就开始讨论如何开展工作。到了巴格达,没想到伊拉克各级官员,总理办公室官员,卫生部长都来了。作为医生他们们是代表国家出去,要把中国、广东联防联控的经验介绍给伊拉克,以推动整个国家做好联防联控。
伊拉克正处于战乱中,很多事情需要沟通。陈淮说:“作为医生,我们不担心受感染,担心的是受感染之后对援助工作造成影响。整个伊拉克不戴口罩,医院更是人员密集,医务人员也没有很好的防备。为免造成恐慌,我们也不敢穿防护服,所以只是戴了护镜和 N95 口罩。大家担心我们的安全,觉得太危险。但我们是代表国家出征,来了医院门口,能把脚收回去吗?我们几位 90 后就进去了。”
在伊拉克,他们每天在荷枪实弹的护送中出行,深入医院、社区进行疫情调查和防护培训,向当地政府提出防控建议;捐赠防护物资,援建核酸检测实验室;指导当地医院进行检测及救治、院感防治、病例筛查等。
在伊拉克,还有许多中资企业,很多大的建设项目,在 18 个省都有营地。为安定中国员工的心,徐永昊、陈淮与团队成员走了 13 个省份,比伊拉克大使走得还多,几乎每个中资企业营地都走了一圈,安定了人心。陈淮最后说:这次能够出去,经历了很多,也学到很多。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人有小爱,也有大爱,体会到习主席所说的: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慰问会上,生命阳光(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燕代表爱心企业向抗疫医务人员表达慰问,感谢他们的无私付出。她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英雄的事迹不应该被淡忘,一线医务人员对生命的珍重给我们很多感动,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生命阳光对待消费者也要发扬这种珍重生命,为国人健康而拼搏的精神。未来我们将继续关心关注医护人员,他们在前方打仗,我们在后方努力,让生命因大爱而阳光灿烂!
上图为5月20日上午,广东省总工会与爱心企业“生命阳光”慰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和援外医务人员。